艺考网
全国站

深度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主义解释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论

chanong
2024-05-29 03:59:59
编辑说
“唯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简单来说,就是用唯物主义来解释人类的历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存在决定意识”!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历史也为唯物主义所解释,所以这里也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这条新的道路就是:“用人的存在来解释人的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七个论断:

(1)历史有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经济是基础。生产以及由生产而产生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根本:一切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最终原因,不应该从人们的头脑中寻找,不应该从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中寻找,而应该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寻找。

(4)矛盾是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运动。

(5)生产力是最具革命性的: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当二者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因此,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7)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上述七个命题,最终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存在决定意识。”这也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但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如何解读“存在决定意识”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发现,很多分歧其实来自于本体论假设的不同。宋代大文人朱熹有诗云:“水何其清,唯有活水源头”。因此,从本体论出发更有助于澄清这些分歧。

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就是存在论的理论。本体论通常是指存在的根源和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是什么?就是实践(注意: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不代表实践就是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不是实践,而是“物质”)。实践这个范畴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后来的争论也由此而起。

在古典马克思主义中,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并没有太多的分歧。换言之,在古典马克思主义中,如何用“唯物主义”的范畴来把握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是一个问题。但近年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强调从“主观性”和“目的性”的角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强调从“能动性”的角度理解实践的本质,从而把“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基于”和“服从”客观规律的实践解释为“唯意志主义的”活动。

造成认识上如此大的差异,是一系列历史背景变化的结果,这个我就不展开讨论了。我想就这些差异的学术意义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实践为什么是人类社会的本体?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为历史唯物主义预设的本体论。那么马克思为什么把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首先要确定人的一切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必须能够生活,才能‘创造历史’。但是人为了生活,首先需要食物、住所、衣服等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这就是人为了能够生活,每天、每小时都必须完成的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如此。”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追问的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前提”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的生存”出发,强调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是人生存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其实就是“本体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地把实践定义为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境中,实践就是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对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名言:“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一切使理论走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可以在人的实践中,在对这种实践的认识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里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本体论”。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追问,有点类似于物理学对宇宙本体论的追问:宇宙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答:“粒子”。现在据说宇宙最“本体论”的要素已经找到,就是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克斯粒子”。与物理学对宇宙本体论的追问类似,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第一前提”的追问,也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马克思的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社会的本体是什么?”答:“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劳动。”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呢?因为说到“实践”,就没法再问下去了。所以,马克思其实就是把实践或者劳动定义为人类社会的本体。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对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意义有着深刻认识,他说:“劳动作为经济领域中最后的、不可分割的要素,是建立在目的论设定上的。”有趣的是,那些试图将实践解释为“唯意志论”的人,恰恰是实践本体论的认同者,如其早期的认同者有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

2、实践的本质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什么是实践?按照通常的解释,实践是主观在客观中的体现,是人类主动改造和探索现实社会中一切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司法、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这里就不讨论实践范畴的演变,而主要谈马克思的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五点:

(1)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马克思突出了实践的“行动”意义,把实践看作是人的与认识相应的感觉活动,是不同于理论思维的“行动”。

(2)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还包括交往、革命或者社会改造等一切感觉活动。

(3)马克思把“创造”活动纳入实践范畴,更加强调实践过程的生产意义、对象意义,从而使实践、劳动、生产成为更为一般意义上的等同概念。

(4)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从而把实践看作是一种革命的力量、一种动力。

(5)在“必然性”维度上,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一种指向自由的历史活动(这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趋势)。

实践在本质上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是区别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试金石。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困难也在于此。如果把实践的“能动性”(即“自觉性”、“目的性”和“主观性”)看作实践的根本属性,那么实践的本质当然是“唯心的”。这种观点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实践成了“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相反,如果把实践的“客观性”和“约束性”(即社会性和历史性)看作实践的根本属性,那么实践在本质上就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实践是一种包含着主观意识特征的“能动”活动。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的“能动”性并没有给“唯心论”在实践过程中确立本体论地位提供任何机会。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费尔巴哈对感觉世界的‘认识’,一方面局限于对这个世界的简单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另一方面局限于简单的感觉。费尔巴哈所设定的是‘普通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人’”。马克思、恩格斯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费尔巴哈眼中的“人”是“普通人”而非“现实的历史人”,那么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活动的动力、人的历史变化的根源只能在“意志”和“观念”中寻找(注意,马克思这里批判的是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论”,而不仅仅是所谓的“形而上学唯物论”)。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为什么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呢?原因就在这里。

顺便说一句,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唯物主义者,历史的出发点都是“人”。为什么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呢?两者的区别在于,虽然他们的历史出发点都是“人”,但马克思的“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而费尔巴哈的“人”是“抽象的一般人”。这两种“人”的行为逻辑是不同的:现实的人的行为动机需要用现实的客观存在(社会环境)来解释;而抽象的人的行为动机只能用“意志”和“观念”来解释。因此,前者是唯物主义的“人”,后者是唯心主义的“人”。正如何来所说: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一种具有“阶级本质”的存在,而马克思批评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阶级’,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沉默的、纯粹自然的、把许多个体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 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必然导致他对“人”的解释是“唯心的”。

关于实践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的下述论述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当然,我们并不想耗费精力去启蒙我们的聪明的哲学家们,使他们懂得,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垃圾都溶解到‘自我意识’中去,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人从来没有被这些词奴役过——那末‘人’的‘解放’就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真正的解放只有在现实世界中、用真正的手段才能实现;没有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就不能废除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废除农奴制;当人们的吃、穿、住、穿衣在质和量上不能充分保证的时候,他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历史的活动,不是意识形态的活动。‘解放’是由历史关系推动的,是由工业、商业、农业和交通等条件推动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解放的内容十分丰富,解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解放的本质不是“言辞”的解放,而是“物质”的解放;解放的本质不是“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如果我们把文本中的“解放”换成“实践”,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就会呈现出这样的逻辑:实践的本质不是“言辞”的实践,而是“物质”的实践;实践的本质不是“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正因为实践必须“唯物地”而不是“唯心地”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评价历史唯物主义时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一个时代寻找一定的范畴,而总是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思想的角度去说明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的角度去说明思想的形成。” 一言以蔽之:实践的本质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不是“唯心的”而是“唯物主义的”。

3、实践的“唯物”性依据是什么?

如果实践的本质是唯物主义的,那么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本质“唯物主义”的依据又在哪里呢?换言之,从本体论的预设上看,“唯物主义”为什么高于“唯心主义”?为什么前者高于后者?这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所谓“高于”(或优于),就是从科学论证的角度看,“唯物主义”的预设比“唯心主义”的预设更能被经验证据证明。用证伪主义的逻辑来表达就是:“唯物主义”的预设是可以被“证伪的”,而“唯心主义”的预设是不能被“证伪的”。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说:“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变成世界历史,不是一个‘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某种形而上学的怪诞行为的纯粹抽象的行为,而是一个完全物质的、能为经验所证实的行为。每一个过着现实生活、需要吃饭、喝水、穿衣服的个体,都能证明这种行为。”

就目前的科学成果而言,“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意识,这是一个更能被科学证明的命题。比如在意识范畴中,科学只能证明精神产生于物质之后,社会意识产生于社会存在之后。当然,我们可以在推测中做出如下推论:宇宙作为生命体,可能与人类相似。换言之,宇宙作为生命体,也是有意识的存在,这种意识可能先于宇宙而存在,主宰着宇宙。但“意识先于宇宙而存在”只能是一种形而上的推测,而不能成为科学的结论。如果将这种形而上的推测作为科学证据,显然不具备“科学”上的说服力。这种做法不值得借鉴。

认识实践的“唯物”性存在一个困难,即如何认识实践本身的“能动性”。有些人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能动性”的思想看得很重,试图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心”性。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革命现存的世界,实际上就是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东西。”许多学者把这句话解释为:“马克思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行动,主张干”;甚至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既然强调实践,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等等。这种解释的真正目的,是想方设法地向“历史唯心主义”靠拢,向马克思靠拢。这是对马克思的歪曲。

当然,马克思主张行动、革命、实践,但千万不要以为马克思主张不顾条件地“粗暴地行动”。注意,结合上文可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是对“使语言革命化”或“使思想世界革命化”的否定;“真正改变现存事物”是对“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的否定。青年黑格尔派从“自我意识”和抽象的“人”中发动的解放,只能是抽象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解放只有在现实世界中、用真正的手段才能实现”。马克思正是在“唯物主义”的本质中揭示了真正解放的条件。马克思的历史观为什么是唯物主义的而不是唯心主义的,关键就在于此。

有些人总是用主观性的“选择自由”来否定决定论。我认为,主观性的“选择自由”是不能否定决定论的。谭长贵说得好:“选择是有条件的,而适应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选择是为了适应,适应不取决于选择,主体要适应环境。”“选择是有条件的,而适应是无条件的”,这不难理解,说明“适应不取决于选择”是绝对的。由此可见,以为主观性可以否定决定论,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意识只能是随时实现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

4、实践还是物质,哪一个更“本体论”?

接下来,我想谈三个相关命题。第一个相关命题是:“实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是什么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世界自产生以来就直接地、一贯地存在着的东西,而是工业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说法引起了一种混乱: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当然是“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人为性”的痕迹。但人类出现之后,自然界就不再是“自在的”,而是“人化的自然界”。这也引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马克思的本体论到底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按道理说,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不管他是哪一种唯物主义,他都只能把世界的本体认定为“物质”,否则谈“唯物主义”还有什么意义? 但从上述论述看,马克思似乎把人的“实践”作为了世界的本体论。如何解释这个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论述之后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指出:“这种活动,这种不断进行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如果中断哪怕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但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自己的存在,也将很快消失。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性仍然会保持,这一点,对于靠自然手段生产的原始人当然是不适用的。”如果我们充分理解了上述两段话,就不难发现:即使实践是感性世界的基础,也不能否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性仍然会保持”。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本体论。前者是社会本体论;后者是宇宙本体论。因此,如果不区分这两个层次的本体论,本体论的争论就毫无意义。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只有一个“实践本体论”,这是基于马克思对“人化的自然界”的认定。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笼统。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分析表明,虽然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后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界”,但“自然界的优先性仍然会得到保持”。换言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当然是现存的感官世界的基础,但从更本体论的意义上讲,外部自然界的地位仍然“先于”实践。换言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决不等于“实践是宇宙的本体论”——因为,在人类诞生之前,哪有“实践”?由此可见,宇宙的本体论只能是“物质”,而不能是“实践”。实践的“优先性”只对人类社会有效。实践作为本体论,只对人类社会有效。 也就是说: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本体论,而不是宇宙的本体论。

5. 谁创造了谁,人类还是环境?

第二个相关命题是: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句话该如何解读?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摇摆不定?换言之,这句话是否与马克思的名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相矛盾?如果我们把命题中提到的“人”理解为不是“人”本身的存在,而只是“人的观念”,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这句话显然与“存在决定意识”相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中的“人”是指“人”本身,还是指“人的观念”?

事实上,人与环境都是社会性的存在。因此,从社会性存在的角度看,人与环境是“平等”的关系,说“谁决定谁”并不恰当,都是由社会实践所决定的。但是,如果把人的观念与环境相比较,人的观念显然属于意识范畴,而环境显然属于存在范畴。换言之,观念与环境不是“平等”的,而是“父子”关系,环境决定观念。因此,笔者认为,在“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命题中,这里的“人”不是指“人的观念”,而是指“人”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当然包括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首先应该是指物质意义上的客观存在;与精神意义(意识、意志、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相比,人的物质意义的存在无疑是首要的“存在”,而“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以“物质意义的存在”为基础的。 虽然人类自身的变化不仅仅指人类物质、生理的变化,也包括精神、意识层面的变化,但是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精神、意识层面的变化毕竟是次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余吾进也有类似的混淆。他说:“如果‘物质’和‘意识’概念可以分离、相互对立,那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概念就不能分离。因为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之外的东西,它本身就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不是外部的对立关系,而是内部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严格地说,社会意识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但它毕竟不能等同于物质意义上的社会存在。正如我在上面强调的:与精神意义(意识、意志、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相比,人的物质意义的存在是首要的存在,精神意义的存在只能建立在物质意义存在的基础上。

余无尽强调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他把社会意识这种精神性的社会存在,与物质性的社会存在(如生产力)相混淆,这是很值得怀疑的。正因为混淆,他说:“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必须超越。”怎么超越呢?他说:“包含着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以社会存在为参照对象的社会意识。”我认为这不是“超越”,只是唯心主义的重新出现。

6. 怎样才能“物质化”地改变世界?

第三个相关问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所强调的“改造世界”?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唯物地”而不是“理想地”改造世界呢?在这方面,当前正在发展的“实践唯物主义”充分证明了马克思通过“实践”这一范畴解决了“改造世界”的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是人改变的,教育者本人必须受教育。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裂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和人的本质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在实践中,人不仅改造着外部的客观世界(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而且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人本身)。这样,不仅客观世界是一个逐渐扩展的人化的自然界,而且人的主观世界也是一个不断生成(即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可见把人的本质看作永恒不变的抽象是多么肤浅)。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无可比拟的作用,把它看作哲学家们“改造”世界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说“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自信所在。值得一提的是,霍桂环专门探讨了实践如何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关键:实践导致人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升华。实践之所以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也正是如此。

问题是,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强调会落入理想主义的陷阱吗?有些人的“主观”特征在我认为“实践”的“实践”是“实践”的最终类别中,我认为“改变世界”的实际属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类别”。 换句话说,“客观问题”必须是一个比“实践”更终极的“本体论”。

退后一步,即使我们将“实践”视为最终的类别,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最终类别不是进一步的“质疑”:实践或客观。主观性和客观性。意识”。

从中,我们可以继续问:马克思说:“没有性感的外部世界,工人可以看出,人类实践的前提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施加了主动性。 “自然的人性化”思想完全肯定了人类的创造力,但认为这种人类的创造有前提,这是自然的客观存在。

七、结论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实践范围的解释将继续进行。

【在唯物主义的概念中,他是一个客观的和真实的形式。对象。

[本文发表在新理论中,第4期,原始标题是:“生产力的一元论决定论的超越和辩护”。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收录的学校、专业及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信息展示,不作为择校或选择专业的建议,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上课瞌睡怎么办?试试这些方法让你立刻清醒

上课瞌睡怎么办?试试这些方法让你立刻清醒

上课瞌睡怎么立刻清醒 有什么方法
2024-05-29
深度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主义解释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论

深度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主义解释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论

“唯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2024-05-29
毛泽东选集:新的民主共和国的成分及民主改革的两方面

毛泽东选集:新的民主共和国的成分及民主改革的两方面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末,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
2024-05-29
随意春芳歇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情画意中的高尚情怀与爱国思想

随意春芳歇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诗情画意中的高尚情怀与爱国思想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试题】阅读练习一...
2024-05-29
郑州环球美容美发化妆学校:老牌名校,教学实力强,就业前景好

郑州环球美容美发化妆学校:老牌名校,教学实力强,就业前景好

郑州市中原环球美容美发晚装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简称郑州环球美容美发化妆学校,由广州环球美容美发集团发展而来。郑州学校是2000年建校的,是郑州老牌名校,规模大,教
2024-05-29
哲学派系争论与人类认知范围扩张:探索存在第一性等诸多问题

哲学派系争论与人类认知范围扩张:探索存在第一性等诸多问题

哲学史上把哲学派系分成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争论的是”存在“的第一性到底是自然的物质还是人的思维
2024-05-29
随意春芳歇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静谧与空灵

随意春芳歇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静谧与空灵

随意春芳歇山居秋暝译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
2024-05-2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行合一还是议行分开?学界观点不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行合一还是议行分开?学界观点不一

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看,我们这种中国特色政体实行的是“议行合一”,还是“议行分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理解、正确处理人大与政府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学界至今见仁见智
2024-05-29
五十部适合学英语的电影推荐,快来看看有哪些吧

五十部适合学英语的电影推荐,快来看看有哪些吧

你们好,最近小奥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五十部适合学英语的电影,适合学英语的电影这个问题都颇为感兴趣的,今天小活为大家梳理了下,一
2024-05-29
高中政治课本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程度的低估

高中政治课本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程度的低估

世界观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