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网
全国站

氯及其化合物专题强化训练,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chanong
2024-05-30 22:00:32
编辑说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方程式点击标题下方蓝字\x26quot;化学真谛坊”关注我们,即可获取同步辅导、学习经验、方法指导、学习资料等,每天与

化学

知识/方法/热点/题型/经验/政策/志愿者

特别说明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氯及其化合物》,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01

02

专题强化训练

1、如图所示,关闭阀门I,打开阀门II,让含氯气体通过A瓶,再进入B瓶,布条不褪色;关闭阀门II,打开阀门I,再次让气体通过,布条就会褪色。A瓶中含有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 ②饱和氯化钠溶液 ③亚硫酸钠溶液 ④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某学生在pH试纸上滴了几滴新配制的氯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论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这个实验表明Cl2分子具有漂白特性

B. 本实验表明H+分子的扩散速度比HClO分子的扩散速度快

C.将pH试纸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纸就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D.若用存放了很久的氯水做实验,现象也是一样。

3、分子筛技术是化学中常用的技术,常用于漂白、消毒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卤素元素

B. 向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可能会产生黄绿色气体

C.该溶液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分别向溶液及溶液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4、实验室生产氯气及回收氯化锰实验中,用到下列装置,哪一个能达到实验目的?( )

A. 使用装置 A 生产氯

B.利用装置B从氯气中除去少量氯化氢

C.利用装置C分离二氧化锰与氯化锰溶液

D.利用装置D蒸发氯化锰溶液生成MnCl2·4H2O

5.下列实验现象与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分析或结论

新鲜氯水暴露在光线下时会出现气泡

氯水中含有 Cl2,当暴露在光线下时会逸出

当将固体添加到新制成的氯水中时,会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氯水含有盐酸,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当将液氯滴到干燥的彩色布条上时,彩色布条就会褪色。

液氯具有漂白作用

将少量测试液浸入一根干净的铂丝中,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火焰呈黄色。

测试溶液只含Na+,不含K+

6. 某学生采用下列装置制备Cl2,并测试其性质,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

A.图Ⅰ中:若MnO2过量,盐酸可完全被消耗

B.在图I​​I中:如果倒置的量筒中充满了氯气,而水箱中充满了水,并暴露在光线下足够长的时间,量筒中剩余的气体将是HCl和氧气。

C.图三:产生蓝烟

D.如图四所示:湿的彩色布会褪色。将稀硫酸滴入烧杯中,直至溶液呈酸性,并生成Cl2。

7. 图中显示了制备氯气和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实验室装置(省略了一些夹紧和加热仪器)。

(1)制备氯气所用的化学品是固体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B中饱和盐水的作用是。

同时装置B也是安全瓶,在监控实验过程中,C是否出现堵塞现象?当出现堵塞现象时,请写出B中出现的现象:

(2)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是否具有漂白性能,为此,在Ⅰ、Ⅱ、Ⅲ装置中放入C的物质分别为(填写字母)。

选项

干色布条

干色布条

湿色布

湿色布

柠檬味汽水

硅胶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湿色布

湿色布

干色布条

干色布条

(3)设计仪器D、E的目的是为了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质。当在D中缓慢通入少量氯气时,无色溶液逐渐变成有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质大于溴。打开活塞,将仪器D中的少量溶液加入仪器E中,摇匀。观察到的现象是。

(4)在装置F中用足量溶液吸收过量的氯气。试写出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8、工业上二氯化硫(S2Cl2)用于橡胶的硫化。某化学研究组为了在实验室合成S2Cl2,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如下信息: ①干燥氯气在110~140℃下与硫磺反应,可得到粗S2Cl2。 ②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见下表:

实验装置设计如下:

(1)上图中的气体发生及废气处理装置不够完善,请给出改进建议。

改进后使用正确的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

(2)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C和D中的试剂分别为和。

(4)仪器A、B的名称为,F的功能为。

(5)加热E时,如果温度过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F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6)粗S2Cl2中可能混入的杂质有(填两项)。为了提高S2Cl2的纯度,关键操作是控制温度和。

(7)装置H含有NaOH溶液,其作用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某科研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省略夹紧及加热仪器),模拟工业生产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方程式,进行制备三氯乙醛的实验()。

经查阅资料,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①制备反应原理:+4Cl2―→+5HCl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HCl―→+H2O

+HClO―→(三氯乙酸) + HCl

②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部分物理性质见表:

相对分子量

四十六

147.5

163.5

64.5

熔点/℃

-114.1

-57.5

58

-138.7

沸点/℃

78.3

97.8

198

12.3

溶解度

与水混溶

溶于水和乙醇

溶于水、乙醇、三氯乙醛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

(1)在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B中的试剂为,若去掉装置B,装置D中的副产物(填入化学式)的量可能会增加;通过加热可将装置D的反应温度控制在70℃左右。

(3)装置D中球形电容器的作用是____。

在 E: 中写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无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产品纯度测定:称取本品0.40g,配制成试验溶液,加入0.100 0 mol·L-1碘标准溶液22.00mL,再加入适量溶液,待反应完全后,加盐酸调节溶液pH值,立即用0.020 00 mol·L-1溶液滴定至终点。平行实验3次,测定20.00mL溶液的消耗量,即为产品纯度。(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03

答案分析

1、D[Cl2和H2O反应生成的HClO有漂白作用,气体通过A瓶后不能使有色布褪色,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A瓶中的溶液把Cl2烧干了,二是A瓶中的溶液能吸收Cl2。浓H2SO4能吸收水分,浓H2SO4溶液和饱和溶液都能和Cl2反应。]

2、B【HClO具有漂白性,而Cl2没有漂白性,故选项A错误;HClO漂白作用持久而稳定,且实验后的pH试纸在加热后不会恢复原色,故选项C错误;放置时间较长的氯水主要成分是稀盐酸,稀盐酸没有漂白性,故选项D错误。】

3.B4.C

5. B【刚配制的氯水在光照下会产生气泡,这是因为次氯酸分解产生氧气。A项错误。刚配制的氯水中加入固体后会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这是因为氯水中含有盐酸,盐酸与水反应生成CO2。B项正确。氯气没有漂白作用。将液氯滴在干燥的有色布上,有色布不会褪色。C项错误。观察K元素的火焰显色反应,需要蓝色钴玻璃。D项错误。】

6、D【二氧化锰只能和浓盐酸反应,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如果MnO2过量,盐酸不能完全消耗,所以选项A错误;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不可能有任何残留,所以选项B错误;铜和氯气燃烧生成氯化铜,会产生褐色烟雾,所以选项C错误;图四中:湿的有色布会褪色,是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能,它会使有色布褪色。将剩余的氯气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向烧杯中滴入稀硫酸,直至溶液呈酸性。氯化钠与次氯酸钠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 + ClO- + 2H+ === Cl2↑ + H2O,故有Cl2生成,故选项D正确。】

分析(1)为防止Cl2溶解,可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的HCl。若发生堵塞,气压升高,漏斗内液面上升。

(2)从B出来的Cl2不是干燥的,所以II应该是干燥剂,III应该是干燥的彩色布条。

(3)非金属性的强弱,可根据非金属元素的氧化性大小来判断。

(4)SO4具有还原性,能吸收Cl2。

8.(1)用导管将A上口与B连通(或用恒压滴液漏斗代替A),在G与H之间加干燥装置。

正确描述) (6)SCl2S (合理回答即可) 控制浓盐酸的滴速不要太快 (7) 吸收多余的氯气,保护环境 Cl2 + 2NaOH === NaClO + NaCl + H2O

分析(1)Cl2生成装置要考虑浓盐酸的畅通,尾气处理要考虑S2Cl2的水解。(2)在B中发生的是Cl2的制备反应;在E中发生的是干燥Cl2与S反应生成S2Cl2:2S+。(3)生成的Cl2需净化干燥,所用试剂为饱和盐水和浓硫酸。(4)从E出来的S2Cl2气体经冷凝后通入G。(5)S2Cl2在300℃以上才完全分解,因此温度过高会降低产率,并使分解产生的硫在F中冷凝积累。(6)根据资料显示,温度控制不当会产生SCl2,还会有未反应的氯气和蒸发的硫产生。(7)由于Cl2有毒,且是酸性气体,因此需要用碱性溶液吸收尾气。

9.(1)MnO2 + 4HCl(浓)MnCl2 + Cl2↑ + 2H2O

(2)饱和盐水浴

(3)冷凝回流,气体传导Cl2+2OH-===Cl-+ClO-+H2O,H++OH-===H2O

(4)73.8%

分析:由题目给出的反应原理及装置图可知A为生产氯气的装置,B、C为干燥及除杂装置,D为制备三氯乙醛的装置,E为尾气吸收装置。

(1)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装置B的作用是从Cl2中除去HCl气体,因此B中要放入饱和盐水。结合题中给出的反应,它与HCl反应生成,因此如果去掉装置B,副产物的量会增多。反应温度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在70℃左右。 (3)球形冷凝器起冷凝回流和气体传导作用。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过量的Cl2和HCl。无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H++OH-===H2O。 (4)反应中消耗的n(S2O)=0.02000 mol·L-1×20.00×10-3L=4.0×10-4mol。根据I2+2S2O===2I-+S4O,4.0×10-4mol S2O消耗n(I2)==2.0×10-4mol。因此,参与反应HCOO-+I2===H++2I-+CO2↑的I2量为22.00×10-3L×0.100 0mol·L-1-2.0×10-4mol=2.0×10-3mol。根据滴定反应原理,有关系:~HCOO-~I2。因此,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为2.0×10-3mol。 样品中m()=2.0×10-3mol×147.5 g·mol-1=0.295 g,故产品纯度×100%≈73.8%。

下载专项强化训练

提取码:gwrq

复制此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更方便操作

03

微信商店列表信息

1.2011年至2019年选择题汇编(新课标一、二、三册共20套)

2. 化学高考第一、二轮专题复习:《有机化学》专题讲座及专题培训

3.高中常见方程及离子共存总结(2019年10月最新版)

04

阅读以前的文章

推荐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收录的学校、专业及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信息展示,不作为择校或选择专业的建议,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唐诗:中国文学高峰,千年传承,种类丰富,情感动人

唐诗:中国文学高峰,千年传承,种类丰富,情感动人

而且在这一千多年来,对于后世也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即使是到了今天,那也还是会在日常生活中频频地使用。
2024-05-30
氯及其化合物专题强化训练,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氯及其化合物专题强化训练,这些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方程式点击标题下方蓝字\x26quot;化学真谛坊”关注我们,即可获取同步辅导、学习经验、方法指导、学习资料等,每天与
2024-05-30
乡村小学生为何喜欢数学却成绩不佳?

乡村小学生为何喜欢数学却成绩不佳?

乡村小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但是成绩却不太好。之前给学生们讲过连续的两个奇数,是这样的数:1、3、5、7…
2024-05-30
经典唐诗 100 讲:高适别董大赏析,领略边塞诗人的深情送别

经典唐诗 100 讲:高适别董大赏析,领略边塞诗人的深情送别

经典唐诗100讲:别董大。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歌:别董大。高适有一位好朋友叫董大,他本来的名字叫董庭兰,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家
2024-05-30
宜昌中考时间及考试方案公布,城区体育中考将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

宜昌中考时间及考试方案公布,城区体育中考将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

http://www.bingguan.org.cn/show-191346.html为你介绍帮帮网从宜昌市教育局了解到,往年湖北宜昌中考安排出炉,中考时间为6月20日至22日
2024-05-30
高适:从贫困诗人到一代名将,大器晚成的典范

高适:从贫困诗人到一代名将,大器晚成的典范

高适,唐朝著名诗人。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成年后,屡试不第。四十七岁之前,生活拮据,贫困交加,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矢志不渝,刻苦
2024-05-30
小学数学中比的定义、由来及与分数的关系

小学数学中比的定义、由来及与分数的关系

8除4和8除以4的区别如,6÷4写作6︰4,读作出6比4。在课堂上,学生曾经对此提出质疑:“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那么为什么还要学比呢?”
2024-05-30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原因探究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原因探究

海平面上升跟海水膨胀有关系?科学家:未来升高极限或将达55米,冰盖,冰川,地球,南极洲,海平面,海水膨胀
2024-05-30
暹怎么读 线路剧情影评:神力尽失的北冥,他的秘密究竟能否守住?

暹怎么读 线路剧情影评:神力尽失的北冥,他的秘密究竟能否守住?

暹怎么读剧情简介:��随便一个拥有一点神力的人,都可以打倒他。哪怕是像叶青这种刚刚达到神启边缘的人,想要杀他也是易如反掌。只是这种事,北冥一直不曾对外说过,除了他自己以外
2024-05-30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办?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办?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办,学校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多学生上课时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有些孩子东张西望,有些孩子手里不停有小动作。听课对孩子非常重要,上课不认真听讲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