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渊源与传统习俗:从新正到过年的演变 chanong 2024-06-09 09:00:48 编辑说 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春节”只是上个世纪初才兴起的晚近说法。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新正、新岁、元日、元旦”等,“春节”则是另有所指。 不管怎么叫,一般都叫“过年”。过年不单单是春节,而是从腊八到元宵,乃至二月初二的一系列年度庆祝活动。 汉武帝决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 在每年“春节”的一系列庆祝活动中,除夕或春节无疑是最高潮。 在古代,无论叫新正、新岁、元日、元旦,顾名思义,都是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而“除夕”也指旧年转入新年的夜晚。 从物候学角度看,岁月的循环和季节的更替是最明显的时间循环之一。在古代,人们也很早就有了“年”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年最早与一年一度的农作物收成有关。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一个人扛麦子的象形字。《说文》说:“年,五谷丰收。” 一年来来去去,这当然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那么,一年的开始是什么时候呢?前面说过,五谷丰收是“年”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我国的周朝,就把收获的季节当作一年的开始。《诗经·七月》记载了周人五谷丰收后,人们欢庆、享受丰收的情景:“九月霜严,十月田净。朋友饮酒宴,宰羊宰羊。入公堂,赞酒杯,祝寿。”周人把夏历十一月当作一年的正月,所以在十月下旬十一月初过年。《诗经·七月》其实就记载了当时人们“过年”的情景。 直到汉代中叶,即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被称为农历正月、阴历初一、阴历初一。此后历法虽不断修订,但一年开始的时间却没有改变。 既然确定了年初,相应的庆典自然也移到了此时。正月初一是汉朝皇家重要的庆典日,朝廷会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一大早就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贺,群臣也会受邀领受年夜宴。此时,礼乐齐鸣,各种表演纷纷进行,一派欢乐的景象。 在汉朝宫廷的影响下,正月初一也成为民间节日,后世正月拜年的习俗,就是从汉代正月初一拜年的习俗发展而来的。 隋唐时期的春节,称为元旦、隋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的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节假令》规定元旦、冬至各放假七天。元旦假期为七天,即新年前三天和新年后三天。每逢元旦,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祝新年。 宋、元、明、清四朝,春节被称为元日、元旦或新年。元旦之礼仍是皇家的重要仪式。在民间,各种节庆活动也日趋热闹。北宋“正月初一,开封府开门赌三日”,意为开禁赌三日,让百姓尽享欢乐。官民一早便开始互相祝贺。家家户户、店铺张灯结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人头攒动。平时很少出门的贵族妇女也盛装外出,到赌场看赌。贫寒人家也在元旦换上崭新干净的衣服,饮酒庆贺。 南宋时期,过年期间游庙宇、宫殿十分盛行,庙宇、宫殿里整天游人如织。过年是人们团聚的好时机,家宴气氛热闹,“家家户户酒宴笑语盈盈”。 明清时期,元旦拜年习俗更加固定,在小说《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此的精彩描写。 “春节”是民国时期设立的新名称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清朝被推翻后,采用什么历法成了革命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辛亥革命后,各省督抚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以示与封建王朝的彻底决裂。但夏历(俗称阴历或阴历)从未被废除或禁止。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时发表《临时大总统宣言》,末尾定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随后,孙中山下令采用公历,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 当年二月十八日(壬子年正月初一),人们继续欢度传统的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常庆祝,不过新年已经不能再称为元旦了,有点不妥。 1913年7月,时任内务大臣的朱启群上奏说:“依我国旧俗,应明定四时节,拟定农历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吾国民皆得休息,公务员亦得放假一日。”从此,农历的开始就由“元旦”或“元旦”改为“春节”。因此,“春节”这个名称,至今也只有百年的历史。过去,在古代传统中,“春节”只是春天开始的一个称呼。 1928年,东北易旗,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发表宣言,宣布“统一已毕”。国民党开始大力推行“国历”(阳历),并视旧历为“过时”。 1929年春节前,刚上任三个多月的山东省省长孙良诚下达“禁过春节”的通令,禁止商人和平民过年。宣布从除夕开始严禁屠宰,并勒令新年期间一切商业照常开门营业。他还指派特务,凡是遇见他祝贺的人,一律罚款五元。 1930年,政府重申:“废年之节日及各种礼仪娱乐活动,应移至国历新年同期:(1)各地人民应将废年之节日及废年前后之各种礼仪娱乐活动,如拜年、探亲、祭祖、春宴、赏灯、做彩礼、贴春联等,移至国历新年前后;(2)党政机关应积极贯彻,并提前通告人民遵行。废年不准放假,亦不准以其他名义放假。”据当时的记载,春节期间,警察曾到关门的店铺强行开门营业,毁掉供奉的元宝茶果,有的被罚款,“连乡间卖日历的小贩,也都被捕拘留。” 然而,延续数千年的正月初一过年的民间习俗,并非行政命令所能改变的。尽管有种种禁令,人们还是兴高采烈地过新年。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的结束,除政府机关外,民间习俗不应过多干涉”。人们又可以名正言顺地过新年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春节放假三天,正式以法令形式确定了春节的地位。 新年系列之一 腊八节传统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小朋友别贪心,过了腊八就过年了。”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腊八一到,过年的气氛就开始了。 那么,腊八节是怎么来的呢? 在中国古代,“腊”原是一种祭祀仪式。商代,人们用猎获的动物,在春、夏、秋、冬四次举行大祭,祭祀祖先和天地诸神,祈求人民丰收、平安。在这四次大祭中,冬祭规模最大、最隆重,后来被称为“腊节”。因此,人们把举行腊节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把举行冬祭的那一天称为“腊日”。 早期,拉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在一年的最后几天。汉武帝颁布《太初历》,确定冬至后的第三戌日为拉日,大约在冬至后第三十七天左右,介于大寒与立春两个节气之间。 南北朝时期,定腊月初八为“腊节”。这个日期的改变,应该和当时佛教节日的渗入有关。南北朝时期,佛教大量传入中国,人们认为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这天,各寺僧尼都会齐聚一堂,纪念佛祖成道,同时举行佛会、发放腊八粥。 由于腊八与腊日距离很近,而腊日的祭祀祖先活动逐渐转移到元旦,腊日的祭祀活动逐渐衰落,人们便逐渐把腊日移到腊八节。 腊八节将传统的腊八节崇拜与佛教的腊八佛成道日相结合,逐渐成为民间节日,原本由佛教寺庙发放的腊八粥也失去了宗教意义,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新年系列二 汉武帝在腊月二十三提倡祭灶 小年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又称灶神节。小年最初是祭祀灶神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春节前的“备耕节”。 小年初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古代有“三日官过小年初一,四日百姓过小年初一,五日船夫过小年初一”的习俗,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初一,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初一,船夫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初一。我国北方地区长期为政治中心,因此小年初一多在腊月二十三;而在南方,小年初一则在腊月二十四;鄱阳湖沿岸等地居民还保留着船夫过小年初一的传统,小年初一定在腊月二十五。 灶神的起源很早,商代人们就开始崇拜他了。旧时元旦是中国节日吗,灶神受人尊敬,不仅因为他掌管人们的饮食,还因为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考察一家人的善恶的。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灶神就要离开人间,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一年来的事迹,也叫“送灶神”。因此,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正月初四这天,灶神才被迎回来,这叫“接灶神”。 祭祀灶神的习俗始于汉代。据《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西汉时期,有一个叫李少君的人非常重视祭祀灶神。据说汉武帝听了李少君的提倡后,开始大力推行祭祀灶神的习俗。 到了汉代,灶神就成了有名字有姓氏的人神,名叫苏季礼,还有一个妻子,名叫王伯嘉。在秦汉以前的古代,灶神有男有女,到了汉代,灶神就成了灶爷爷、灶奶奶。 民间习俗中,人们用糖锭、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汤圆等祭祀灶神,以阻止灶神谈论人间罪孽。如今,我国大多数家庭已不再祭祀灶神,但腊月二十三吃糖瓜的习俗在农村仍然十分盛行。 新年系列 3 元宵节的古老习俗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势必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便是“元宵”之意,所以元宵节又叫“元宵”或“元夜”。 道教出现后,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等合称为“三元节”。 每年十二月底(相当于中国农历正月十五),西域摩揭陀国都要在城内举行点灯仪式,以纪念佛祖。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经迎至白马寺,佛教合法进入中国。正月十五在寺庙、宫殿点灯祭佛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由此可见,元宵节是在古代习俗的基础上,融入了佛教、道教的元素而发展起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不仅点灯,还开始挂灯。不过,在隋朝之前,正月十五挂灯主要是皇室贵族的活动,在全社会并不十分盛行。直到隋朝,元宵节挂灯的习俗才在世人间盛行起来。 元宵节的兴盛始于隋唐,历朝历代相传。“元宵”作为节日名称出现于唐代左右。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当时京城长安建有一株百枝灯笼树,高达八十尺,立于高山之上,方圆数百里都能看见。 唐朝皇帝为了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把元宵节由原来的正月十五一夜延长到三夜,并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放假,为了让百姓通宵观灯,节日期间取消了宵禁,让百姓尽情狂欢。 随着宋代城市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元宵节的隆重程度超过了前朝,挂灯时间也由原来的三夜延长到五夜,由正月十三试灯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 看灯、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大特色。元宵作为一种食品,最早出现于宋代,是由当时一种圆而薄的饼发展而来。元宵当时被称为“浮饺”、“粽子”、“乳饺”、“糖饺”等。 新年系列 4 二月二龙抬头,原本是一种天象 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日”,又称“龙抬头节”、“青龙节”、“春龙节”。相传,此日龙抬头,可腾云降雨。 那么,所谓的龙抬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知识了。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黄道带划分为二十八天区,每个天区都有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在天空中的具体运行位置,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星迹的位置判断季节和时间。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分为四部分,称为“四象”,即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部分由七个星座组成。其中,东方青龙的角为龙角,亢为龙颈,室为龙胸,房为龙腹,辛为龙心,尉、冀为龙尾。 春季,农事开始,东方夜空中青龙座开始升起,露出明亮的龙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夜晚,青龙座开始在东方露出龙头,角座开始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约一小时后,康座(龙颈)升出地平线。午夜时分,石座(龙胸)也出现。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二月初二以后,龙抬头,雨降,春耕开始了,人们为了一年的生计,忙着在田间劳作,新的一年才算真正结束。 快速报名 学生姓名 意向学校 意向专业 联系方式 请输入正确的电话号码 或许你还想看: 郑燮新竹:借新竹生长喻新旧交替,展现独特创作背景 春节的历史渊源与传统习俗:从新正到过年的演变 掌握乘法口诀九九表背诵技巧,轻松学好小学数学 点赞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收录的学校、专业及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信息展示,不作为择校或选择专业的建议,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上一篇 掌握乘法口诀九九表背诵技巧,轻松学好小学数学 下一篇 郑燮新竹:借新竹生长喻新旧交替,展现独特创作背景 大家都在看 郑燮新竹:借新竹生长喻新旧交替,展现独特创作背景 新竹高于旧竹枝新竹是清代郑燮写的。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艺考资讯 2024-06-09 春节的历史渊源与传统习俗:从新正到过年的演变 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春节”只是上个世纪初才兴起的晚近说法。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新正、新岁、元日、元旦”等,“春节”则是另有所指。 艺考资讯 2024-06-09 掌握乘法口诀九九表背诵技巧,轻松学好小学数学 背诵乘法口诀九九表的技巧有:1、理解其含义;2、一字来开头;3、行数跟其后;4、本数乘本数;5、横看有规律;6、相差相同数。熟记乘法口诀表是学好小学数学的第一步 艺考资讯 2024-06-09 武汉高考美术培训课程怎么选?维佳 001 画室告诉你 零基础怎么选武汉高考美术培训画室?,高考,培训机构,美术,画室 艺考资讯 2024-06-09 元宵节:繁星夜空下的欢聚,传统习俗带来无尽欢乐与温暖 元宵节,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人们欢聚一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传统习俗带来无尽的欢乐与温暖。鼓声震天,龙灯飞舞,人们踩高跷、耍狮子,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 艺考资讯 2024-06-09 感恩父亲的节日——父亲节,你了解多少? 【父亲节节日】父亲节是几月几日,由来,习俗,礼物,活动_节日大全 艺考资讯 2024-06-09 李白长安行:留下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伟大遗产 很多人都会用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可是不知道这是李白留下的伟大遗产。它出自李白的《长安行》中的两句诗。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的典故就从这首诗里来 艺考资讯 2024-06-09 艺术高考美术培训班选择技巧,家长们需擦亮眼睛 美术高考选培训班专题:为大家提供美术高考选培训班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 艺考资讯 2024-06-09 2021 年元旦将至,关于元旦是否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探讨 2021年的元旦马上就要到了,现在网上有很多“元旦是不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辩论话题。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探讨。 首先简明扼要的说一下 艺考资讯 2024-06-09 2021 年父亲节:感恩父爱,传承家庭温暖 2021父亲节是06月20日,父亲节(Father 艺考资讯 2024-06-09